如題,再衍伸:比賽、考試、音樂會、升學,那古典音樂的重點又是什麼呢?
嘿,這問題廣泛,其實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古典音樂的演奏是一種藝術平衡,既需要尊重傳統,也需要個人詮釋。
讓我們來拆解一下,在不同情境下(比賽、考試、音樂會、升學等),「模仿大師」和「創新詮釋」的比重應該怎麼拿捏。
1. 模仿大師 vs. 創新詮釋:該怎麼選?
✅ 模仿大師的好處
• 學習前人累積的詮釋智慧,了解風格、技巧、樂句處理。
• 在比賽、考試等「標準導向」的環境下,有助於符合評審期待。
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學習細節,如魯賓斯坦的蕭邦、霍洛維茨的拉赫曼尼諾夫。
❗但盲目模仿的風險
• 如果只是一味複製,可能會失去自己的音樂個性。
• 不同時代、文化背景的人詮釋音樂方式不一樣,機械模仿可能會顯得不自然。
✅ 創新詮釋的好處
• 表現個人風格,讓音樂更有生命力。
• 若能在傳統的基礎上突破,會讓你的演奏更具辨識度,在音樂會、錄音、甚至比賽中脫穎而出。
• 音樂的發展歷史本來就是創新的累積,從巴赫到蕭邦、德布希,每位作曲家都曾是當時的「創新者」!
❗但創新的風險
• 過於個性化的詮釋,在比賽或考試中可能被視為「偏離標準」。
• 如果沒有對傳統風格的理解,創新可能會變成「胡來」。
🎯🎯🎯但我認為最佳策略是,"先學傳統,再突破"~
掌握基本功後再發展個人風格,
一位優秀的鋼琴家,應該先深入研究大師們的演奏,理解為什麼這樣詮釋,然後再加入自己的個性。
p.s但絕對要多了解與研究每位音樂家生平,不能亂加入自己個性而變得亂無章法喔~
2. 在不同場合,該注重什麼?
🎹 比賽(競賽導向)
• 評審通常希望聽到「標準、完整、技術成熟」的演奏,不一定喜歡太極端的個人詮釋。(還有評審對基本底子功夫的要求)
• 了解比賽的評審風格(有些評審偏向傳統,有些則欣賞創新)。(遇到哪一學派的評審青睞也得靠點運氣了)
• 演奏要有音樂性,但避免過度誇張或過於個人化的詮釋,以免風格與評審不符。(傳統大型音樂比賽得避免太過個人化詮釋是真的)
🎼 考試(標準化要求)
• 目標是「準確、風格正確、符合樂譜要求」。
• 評審會比較你的演奏是否符合該時代的風格,例如莫札特不應該彈得像拉赫曼尼諾夫。
• 強調技術穩定性與樂譜忠實性,比「個性」更重要。
🎤 音樂會(個人詮釋、藝術性)
• 這是展現個人風格與藝術性的最佳場合!觀眾來聽音樂會是為了感受音樂,而非檢查標準答案。
• 你可以選擇更自由的節奏、情感處理,甚至加強舞台表現力。
• 但仍需基於音樂的結構與傳統風格,過度浮誇的詮釋可能會適得其反。
🎓 升學(音樂院校申請)
• 取決於評審的偏好,有些學校重視技術完美,有些學校則鼓勵音樂個性。
• 作品選擇要展現多樣性,如巴洛克、古典、浪漫、近代音樂,以顯示你的音樂素養。
• 技巧紮實、風格準確是基本要求,適度加入個人詮釋可以讓你的錄音脫穎而出。
3. 結論:找到你的音樂平衡點!
其實,「模仿」與「創新」並不是對立的,而是兩個互相補足的過程。最理想的方式是:
🔹 先學習經典詮釋→掌握時代風格與技術基礎。
🔹 在了解傳統的基礎上→發展自己的音樂語言,讓演奏更有個性。
🔹 根據場合調整演奏方式→比賽與考試求穩定,音樂會與錄音求創新。
總而言之,音樂不能死板板的,而是一種流動的藝術。大師的演奏可以指引我們方向,
但真正能讓音樂活起來的,是我們自己。
一起找到那個屬於你的聲音吧!🎶✨
#李老師音樂教坊:0935-17-914
#板橋/新埔/府中/江子翠
#LINE ID:rift_in